香港《南華早報》12月29日文章,原題:中國科學家不再羞于推介其研究成果 今年7月,當28歲的米日丁·穆太力普被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授予博士學位時,這位來自新疆和田洛浦縣的中國年輕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已被發(fā)表在《自然·通訊》《美國化學學會雜志》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的33篇論文引用了400多次。今年12月10日,他又和他的導師、中國激光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潘世烈(應邀)在德國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fā)表一篇綜述文章,討論了晶體的發(fā)展將使激光束的精度和能量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綜述文章通常由被公認為相關領域帶頭人的科學家撰寫。但語言障礙、將謙虛視為美德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在研究方面的落后于人,意味著多代中國科學家很少向全球研究界發(fā)表綜述文章。但近年來,這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
在科研投入快速增長、工業(yè)和軍隊對尖端技術需求的推動下,中國已在材料科學、基因編輯、量子通信、高超音速、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和核物理等研究領域獲得突破。
這些發(fā)展已使中國科學家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大立足之地,盡管目前尚不清楚他們發(fā)表綜述文章的總數(shù),但僅中科院在2019年就在(科技)期刊上發(fā)表了50多篇此類文章。
對此,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方紅亮(音)表示,“我們不再羞于開口、參與競爭和宣傳我們的研究。近來與西方國家的交流已經(jīng)喚醒中國科學家中的‘狼性’”。(作者陳冰琳,王會聰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