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段視頻在朋友圈刷屏了。
一條“獻給新一代”的演講視頻《后浪》,被新一代們,擺手拒收。
或者說,是愧不敢收。
反而,帶動轉發(fā)量的,是一群長輩。
而較為年輕的社區(qū)平臺——
知乎上推薦率跌破28%,惡評如潮。
微博吐槽也不少,連很少上線的演講者何冰老師的評論區(qū),都被刷屏攻擊。
掀起巨浪的《后浪》是什么?
它其實只是個商業(yè)廣告。
這么說或許太虧待它,畢竟比起一般的廣告,它有誠意多了。
名字就有創(chuàng)意,都說一代不如一代,我偏要說長江后浪推前浪。
再請請前浪來夸夸后浪——
那些口口聲聲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應該看著你們
角度新奇,臺本精良,畫風審美高級,剪輯的也多是大家喜歡的UP主,似乎足夠討喜了。
但,如同這世界對于美女的腰圍尺寸、帥哥的肌肉硬度的狡猾夸贊一樣,夸贊的另一面,往往是限制、是規(guī)定。
是有一個既定的對話對象。
而當夸贊內容明明只針對于某一群體,卻出于賣貨、出于諂媚、出于算術上的好心、出于統(tǒng)計中的想當然……在口頭上統(tǒng)稱大家為“美女帥哥,時代后浪”。
一些有自知之明,或不想被拍這個馬屁的人,只能瑟瑟發(fā)抖地問——
我配做這個后浪么?
我配么?
飄看完也問自己。
如果單從物質儲蓄來講,相比同齡人,我大概能往前排個幾位。
但,我依然不配做視頻中所呈現的、所夸贊的那朵朵后浪之一。
他們是怎樣的?
無所畏懼的勇敢青年,在跳傘,在高空,在大洋路海岸看日出。
審美和價值觀優(yōu)良的青年,在潛水,在深海,在南大西洋賽船。
他們玩手辦、賞漢服、拼賽車。
在冰島讀關于冰島的書。
輕松就能結交的朋友是王校長。
生活五光十色,興趣面廣,生活充滿說走就走的旅行。
戀愛也在魚群簇擁中干杯。
有博主計算了下,一些愛好僅僅是物質上滿足,入門也要六位數。
更遑論精力和時間。
而普通的學習生活,鏡頭晃過去,也是上萬的工具齊全。
這是我嗎?
是我和我身邊的同齡朋友嗎?
——很多年輕人看完都有這個疑惑。
就飄飄而言,老實說,算是有這個閑錢的。
但是我們沒有閑。
每天游走在鍵盤和光標間,低頭,抬頭。
我不像是時代的后浪,沒有要拍死誰。
我更愿意自封新時代的“織女”。
因為打字給我感覺像織布,從我紛雜如草般的大腦中摘選,捋清楚,織出去。
三千字是個標準,這篇也得三尺布。
但我也心知,這樣的我,這樣把頸椎變成梭子來回伸張的青年們,已經是很好的。
又不用風吹日曬,又不用出多大力氣。
甚至可以尋找到一些精神上的共鳴和成就感。
可以為想發(fā)聲的群體、事件做一些貢獻。
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看到。
而幾乎是和《后浪》同一時間,飄又刷到這樣一條熱門視頻——
一個小伙滿臉灰黑,在腳手架上,談愿望。
談不上夢想,只是愿望。
愿望是希望能多多地加班,這樣就能每天賺三百塊錢。
可以帶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姑父去旅游。
可以帶他坐一次飛機,去看一下長城。
姑父是泥水匠,辛苦一輩子沒出過遠門。
至于自己?結婚?
不指望了。
他在《后浪》,一定入不了鏡。
可他又的確是青年。
且如此努力、有用地活著。
如果有人承認他很有用的話。
其實,僅從廣告角度來看《后浪》。
它是成功的。
作為平臺圍繞用戶生態(tài)、擴充體量的獻禮,它不僅廣而告之了,甚至成了社會熱議題。
從宣傳上講,它也是無罪的。
飄也是有小破站5級號的人,其實b站本就自帶圈層屬性。
選用素材也都是UP主的vlog,不一定說他們每天都是這樣精致無憂。
也不代表這樣的精致生活有錯。
但,它又的確是翻車的。
它的題目太大了,內容卻窄了些。
對話對象也單一。
再加上一些主流媒體的轉發(fā),使得這場演講,徹底變成了A說給B聽,卻讓無數被命名為B實際又不是的C來看,來認領,來挨夸。
看完散了,加班去吧。
這翻車,不是車不夠好。
也不是規(guī)劃的旅程藍圖不美麗。
而是明明說好年齡符合就行,上車后卻發(fā)現,它搭載的乘客,容光滿面,衣香鬢影。
和大多數人認識的世界,都不一樣。
你放工后油掉的劉海兒,連續(xù)加班掛著的黑眼圈,站了一天終于能放松下趿著的拖鞋,看上去就像個笑話。
幸而,活動策劃夠好心。
每個人都發(fā)了印著“沖鴨后浪”的帽子,如此公平也從未如此公平,扣上去。
但頭油沒油,流沒流汗。
一會兒還有沒有勁兒去奔涌。
你都還是知道的。
這是《后浪》讓人不適的地方。
不是不舒適,而是感到無所適從。
點進去,簡直沒有一個能落腳的地兒——
你所熱愛的
就是你的生活
像這樣理想的話,該怎么去接呢?
生活是一趟趟外賣的小哥,他熱愛酷暑嚴寒嗎?
生活是一條條鋼筋水泥的工地男孩,他熱愛重復地升起吊下嗎?
生活是一天天高跟鞋站成石柱的前臺姑娘,她熱愛微笑嗎?
他們熱愛嗎?
不。
他們只不過是,要活。
不僅是對話對象,窄;對話的階層,窄。
包括在精神層面,過于想當然的《后浪》其實也沒有做到演講稿中所夸口的“和而不同”。
一個悲哀的事實是——
不僅是表面不夠光鮮,埋頭996,熬干腦細胞沒時間兼顧興趣的青年。
也不僅是從事體力勞動,為三餐奔波,沒有“我要有興趣,要有夢想”這樣概念的青年。
哪怕是視頻中所展現的“優(yōu)質后浪青年”,也不一定時刻都能浪。
但《后浪》幾乎否認了這點。它只承認美的一面。
飄飄曾看過一個紀錄片《瘋狂的消費時代》。
里面講了很多小眾愛好者在消費欲望膨脹后的迷茫和弊害。
《后浪》中的UP主有些已經很有名,有些無所謂名氣,上來就用高級設備,有些只是玩玩不指望賺錢,有些也曾有磕絆、但眼下已經步入良性的循環(huán)。
可在百大UP主以外,很多做這行的年輕人,依然是迷茫的,割裂的。
甚至生活是被“精致窮”裹挾的。
《后浪》在精神上的窄,是它的“和”,只是一種我不提、我看不到或裝看不到,便是沒有灰色、沒有爭議,便是和。
它說——
因為你們
這世上的小說、音樂、電影
所表現的青春就不再是憂傷、迷茫
如同我迷惑我周圍并沒有輕松瀟灑與優(yōu)越物質兼?zhèn)涞那嗄暌粯印?/p>
這話也讓我懷疑,我們看的“關于青春的作品”是不是同一個市場?以及市場為什么要摒棄少年的迷茫和憂傷?
它又說——
你們可以自由學習一門語言
學習一門手藝
欣賞一部電影
可以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
你們擁有我們夢寐以求的選擇的權利
是嗎?
我們可以不按“前浪”的想象去活?
可以自由選擇愛好?
可以自由選擇想看的電影?
是吧。
但可以怎樣去自由?
這自由是不是被篩選、刪減過的?
我胸前的紅花,是否不過是因為我讓前浪滿意了?
《后浪》它還說——
人與人之間的壁壘被打破
你們只憑相同的愛好
就能結交千萬個值得干杯的朋友
是的,是這樣。
但它又忘了說的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也可能僅因為愛好不同、僅因為一句八竿子打不著的話,就收獲無數人身攻擊。
人與人之間壁壘被打破,要是換句話說,也是人與人之間該有的邊界感喪失。
但這些,在廣告中都不被看見、或者說不被呈現。
《后浪》的破綻在于,它所謳歌的、夸贊你可以享受的,都是相對而言的。
這是為什么,它只能算是個成功的商業(yè)化廣告,不能也無法為廣大青年代言。
因為在每一條相對的問題中,它只表現了絕對美好的另一面。
并且過于斬釘截鐵。
像這句最讓飄不解的——
弱小的人
才習慣嘲諷與否定
內心強大的人
從不吝嗇贊美與鼓勵
在五四青年節(jié)當天,去否定“否定”的意義,這不是很諷刺么?
甚至將“否定”和“嘲諷”歸為弱小者才會做的事。
那么,為了襯托強大,在這嘲諷弱小者,又算什么?
從對話面窄仄,到立意促狹。
《后浪》的不足顯而易見。
或許我們不能要求一條廣告,有多么廣博的思想和精神。
但它想融入主流,不是更貼近體恤后浪,而是靠高濾鏡美化后浪的生活狀態(tài),去諂媚前浪。
或者說,是諂媚時代。
勢必會有反彈。
而,如同夸贊和限定,本就是一體兩面。
美化和漠視,也是把雙刃劍。
就像被這條視頻冒犯到的、沖到何冰老師微博下破口大罵的青年。
其實他們也都是青年。
但他們被消失了。
去辱罵一個念稿人,這很愚蠢,很無禮。
宋提轄已死
(其實何冰飾演的宋慈是提刑官,和提轄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這又不失為是一次現實主義的打臉——
他們可能是因為物質貧乏被冒犯到。
也可能是為生活狀態(tài)被美化而跳腳。
而青年的貧窮可能與淺薄同在,青年的壓力大概和戾氣同在。
你將前者抹去的同時,其實也喪失了指責后者的資格。
怎么會有分不清制作和演講的年輕人呢?
怎么會有喪聲歪氣,滿口臟話的大小伙子呢?
怎么會有這樣的青年呢?
怎么會有黑灰色的人呢?
青年不都是描述中的“眼底有光,心中有火”的彩色模樣嗎——
如果要為后浪改個名,大概可以叫《脫節(jié)》。
而如果將它擬人化。
倒未必會是多年前就曾點贊過用Rap鬼畜等新穎方式解讀《大宋提刑官》的何冰老師。
畫面出自《怪異君致經典》
《后浪》其實更像我們生活中,那些把“你們現在是攤上好日子了”掛在嘴邊的長輩。
而它又把這種看法放大到極致,放大到沒有任何灰暗面,名為夸評后浪,實為給前浪交幸福答卷。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么它更討父輩歡心,而真正身處其中的青年反而覺得懸浮。
此類問題,兩代人的交流一直充滿盲視和割裂。
以至于使當代“后浪”浪不起來的住房、就業(yè)、婚育三座大山,即使有被“前浪”看到,也要列出父輩苦難來同你斗一斗慘。
而忽視即使父輩面臨的問題,比我們更艱難、更逼近生存基本,也不代表眼下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可以當做不存在。
這是為什么,飄飄昨天看到“前浪”黃磊在《向往的生活》對“后浪”彭昱暢的話,會覺得萬分驚訝——
我們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好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樂趣
你們這個時代
有這個時代更美好的東西
這才是真正能夠鏡像、觀照前后的發(fā)言。
換言之——
每個時代也會有每個時代的問題。
時代下的青年,也都要面臨新挑戰(zhàn),新困難。
完全抹殺這些,就是老雞湯師了。
而《后浪》中所勾勒的只被當下青年享受的幾千年文明累積的成果、機遇、多元文化。
只有“年輕的軀殼”需要遵守的“和而不同”。
其實,這些是屬于每個時代里會欣賞它們的、冷靜的、不聽聽雞湯就上頭的、敢于直視真相、同時也足夠接納兼聽的人們。
倒不在身體是否年輕。